【羅胖思維】我們這一行是幹什麽的?
***
羅振宇3月8日宣佈《羅輯思維》改版的談話。
整理幾點分享,建議一讀全文。
***
一、 提供碎片化學習的解決方案。
「更爲根本的變動,是人的生活狀態的一些變動。首先,是人的時間碎片化。在碎片時間最容易抄起來就用的一個産品,就是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。……過去,我們並沒有應對時間碎片化當代人知識交付的解決方案,這是産業遇到的機會。
二、提供跨界學習的講述能力。
「現在的學習場景更是跨界學習,每一個人都發現自己在傳統的職業分工當中妾身不明,都是在穿越著跨界學習。……所以這個時代就出現了這麽一種要求,就是有沒有可能跟一個外行把你們的事說清楚。
三、知識服務是專業分工。
「不管是什麽內容老師來,我覺得我們爲他一年創造收益的底線不能低於100萬如果低於100萬,他是不可能專心幹這一件事情的。他不專心幹這一件事情,他的手藝就不能提高,他的手藝不能提高,就不能用心的服務我的用戶,最後我們這個商業模式本身是要垮的。
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麽天生的奇才,我相信一萬年來人類文明的基本經驗是,你專業幹,就會幹得比別人好,我相信這個事情。
四、付費動能來自「追求更好的自己」。
「我們再來正本清源的看這個問題,其實這一輪消費升級,本質上是人爲什麽付費的動能的一次根本性的轉化。……同樣是報了一個旅行團,有的人看到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,你只能會說臥槽,這好看;你們同樣花一筆錢,收穫不一樣。在體驗時代,知識是最具體的利益,讓自己變得更好,這就是我們面對這一輪機會的本質。
五、免費邏輯VS. 收費邏輯
「免費內容的邏輯是什麽?就是你是在順著他的欲望在走,去迎接他的人性。其實還存在一個相反的方向,就是有一類東西是你看到它,你馬上産生一個想像,在付費的那一刻,你把自己想像成了另外一個人,一個比你現在要好得多的自我,這是付費內容的標準。如果是爲收費生産的內容,就爲這個邏輯跑。
我們給同行的一句忠告是,不要以爲好的免費內容就會變成收費內容,因爲你這樣想,很可能錢沒掙到,原來在免費市場上的流量和影響力又喪失掉了,這是不划算的。如果是爲流量和影響力生産的內容,就在那個邏輯裏跑。
六、平台邏輯VS. 產品邏輯
「我們一直認爲互聯網時代有兩類公司的生存方式,最有煽動力,最有想像力的就是穀歌、新浪微博、微信這種生存,我有流量,能代表一切,有網路效益就能變成生意和轉化,這是一種。
但是我堅信世界上還有第二種,就是蘋果式的生存,我沒有流量,我只有産品,我好好的賣每一個手機,每一個iPad,當賣到一定份兒上,我可能也有一點平臺價值。所以這兩個模式在互聯網時代是並行的,一個注重流量和影響力,一個注重産品和具體的服務。所以前一種模式很有魅力,也很容易想得通。
七、界定對産品負責的邊界。
「有的人在說碎片化學習不好,我說不談好和不好。我們這一行是幹什麽的?我們不是賣知識的。對,我們賣的就是工具,賣工具的人從來承擔的是這個命運,就是有人買走會特別有成就感,有人買走從此塵封,那又怎樣?
比如說我是一個頂級廚具的生産商,我既不會對我消費的用戶說你是不是會成爲頂級廚師,我不對這個事負責,我只對我的産品負責。我也不需要說我賣給你頂級廚具你一定要用多少次?其實買頂級廚具的人很少在家做飯,根本就不做飯,我們只要對産品這個邊界負責。」
***
全文:
http://www.tmtpost.com/2578806.html